戴安娜小说 全部9分,英女王这剧我刷爆
1953年,女王在加冕典礼上。/CECIL /ROYAL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英国时间9月8日逝世,享年96岁。在英国的帝国余晖已然消逝的今天,女王更像是一个旧时代的符号。她的离去也令许多人感慨,世界的某一部分彻底地同过去告别了。
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时期,是英国与世界产生剧烈变动的年代。她的一生带着足够的戏剧性,在媒体兴起的年代,她被置于更加彻底和广泛的关注下。
作为英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她成为了流行文化最钟爱的角色之一。从《小猪佩奇》到《王冠》,我们总是能看见她。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我们回到流行文化里,回望屏幕中的女王。
✎作者|陆大鹏
✎编辑| 程迟
在动画片《小猪佩奇》里,几乎每个角色都是动物,所以佩奇、乔治、埃米莉、佩德罗等小朋友去动物园参观,就是一个十分诡异的场景:动物凝视动物!
这部动画片里有且只有一个人类形象,那就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佩奇和乔治曾参观王宫,见到了慈祥亲民的女王。《小猪佩奇》显然是保守的、是忠君爱国的,对女王和王室的刻画都是非常正面而略显刻板的。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幻想一下,假如《小猪佩奇》把女王也塑造成动物的话,她会是什么动物呢?难道是柯基?
《小猪佩奇》剧照。
女王驾崩了,但我们还可以在银幕上看到她的形象和她的故事,缅怀或者冷眼观察这位经历了太多、见证了太多的历史人物。这里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屏幕上的女王故事。
最难演的角色,或许是女王
首先当然要说《王冠》(The Crown)。这部电视剧在全球走红,我觉得至少体现了全世界观众对女王善意的兴趣。
老中青三个阶段的女王饰演者伊美黛·史道顿( )、奥利维娅·科尔曼( )和克莱尔·芙伊( Foy),都是英国很有实力的女演员,对女王形象的刻画应当说是各有千秋,至于观众最喜欢其中哪一个形象,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
我个人最喜欢克莱尔·芙伊。
《王冠》讲述了伊丽莎白二世与丘吉尔在二战后重塑英伦的故事。/《王冠 第一季》剧照
不过,说实话,以前看芙伊主演的历史剧《楼上,楼下》( )和《狼厅》时(Wolf Hall),她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
《楼上,楼下》可以说是城市版的《唐顿庄园》,讲一个贵族家族及其仆人的生活,不过环境搬到了伦敦市中心,时代也搬到了二战前夕。
芙伊在其中扮演任性、刁蛮、自私的贵族小姐珀耳塞福涅,对婚姻美满也更受大家欢迎的姐姐十分嫉妒,为此甚至勾引姐夫(一位坚决主战的贵族外交官),最后在空虚之下投入了纳粹的怀抱。
这个贵族小姐大概是以著名的“米特福德姐妹”中的戴安娜(英国法西斯领袖奥斯瓦尔德·莫斯利爵士的妻子,她也是亲纳粹分子)和尤妮娣(纳粹分子,与希特勒颇有交情)为原型的,并且和历史上的尤妮娣一样开枪自杀(不过尤妮娣没有死成)。
《楼上,楼下》剧照。
和《小猪佩奇》一样,《楼上,楼下》在社会政治(尤其是阶级问题)上也是保守的:王室是受尊崇的对象,对王室某些成员(比如亲纳粹的爱德华八世)的批评是含蓄的,贵族大多是爱国、勤奋、品德高尚的(尽管也有芙伊扮演的那位珀耳塞福涅小姐那样的害群之马)。
芙伊在这里展现出了相当好的演技,把贵族阶层令人厌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珀耳塞福涅这个角色太让人讨厌了,所以我有点“恨屋及乌”,也不太喜欢芙伊。
芙伊主演的《狼厅》是一部让我困惑的电视剧:它究竟好在哪里?读了原著小说之后,我困惑依旧,难以想象这是一部获得布克奖的作品。
亨利八世与安妮·博林的故事本身就是非常精彩的,托马斯·克伦威尔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但我觉得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小说,都成功地做到了把原本精彩的故事讲得干瘪无趣。
芙伊在《狼厅》里的形象令人惊讶,完全缺乏魅力,始终苦大仇深,给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她奇怪的口齿不清。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王冠 第一季》剧照
但是《王冠》里的芙伊就让我非常惊喜了。
年轻的女王不得不承受这一切:自己本不想要的王冠的千斤重量、对自己充满嫉妒和怨恨的妹妹(很像芙伊的另一个屏幕形象珀耳塞福涅!)、毒蛇一样阴险的伯父、满肚子怨气所以不断惹是生非的赘婿丈夫、一个又一个难对付的首相、国家的衰落与变革(想想50年代埃及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吧!)……芙伊令人信服地表现了这个重压之下保持优雅的年轻女王。
为什么我们爱《王冠》?
《王冠》前两季的最大反角恐怕就是温莎公爵,即退位之后的爱德华八世。温莎公爵与纳粹的勾勾搭搭,早有定论,这部电视剧算是比较真实和客观地还原了这一点,没有为王室避讳或粉饰(当然了,想粉饰也做不到)。
菲利普亲王的原生家庭与纳粹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电视剧里也有很好的呈现。
女王的伯父温莎公爵对继位之初的女王流露出几乎不加掩饰的怨恨、嫉妒与轻蔑,而女王表现得不卑不亢,既表达出对前任国王与至亲的尊重,又明确无误地拒绝对方的无理要求,与王室的害群之马保持距离。芙伊扮演的年轻女王在这些情节中的表现相当精彩。
伊丽莎白与菲利普在1947年订婚。/《王冠 第一季》剧照
奥利维娅·科尔曼饰演的中年女王也令人回味无穷。经历了岁月蹉跎和各种破事的磨砺之后,中年女王即便面临重重危机,在王座上也显得游刃有余,虽然还和以往一样克制内敛,但往往能流露出幽默感。
我对科尔曼扮演的中年女王印象最深的一集,要数阿伯凡()矿渣场坍塌事故。这件事情对英国的影响很大,对女王的影响也很大。
1966年10月21日,威尔士煤矿城镇阿伯凡堆放的大量矿渣因为暴雨而坍塌,34米高的矿渣堆如洪流般瞬间淹没了小镇部分区域,还有离它最近的潘特格拉斯()小学,造成144人死亡,其中有116名儿童,相当于阿伯凡镇内儿童人数的一半。
矿渣坍塌后的阿伯凡。/Wiki
这件事情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虽然暴雨是直接诱因,但多年来采煤产生的矿渣堆积过多,而且堆放在俯瞰城镇及小学的小山之上,早就是定时炸弹了。当地居民和官员在此前几年曾向拥有和经营该煤矿的国家煤炭局提出忧虑,但被相关官员置之不理并认为是小题大做,最终酿成大祸。
哈罗德·威尔逊( )的工党政府一时间受到了极大的压力。顺便说一下,威尔逊虽然是工党政治家,而且早年因为访问苏联还被怀疑“通共”,却和女王的关系极好。
女王的最大错误
《王冠》生动表现了女王对刚刚就任的威尔逊的些微猜忌和逐渐产生好感的过程。
威尔逊之前有连续四位保守党首相(丘吉尔、艾登、麦克米伦、休姆),这几位要么出身贵族豪门,要么是精英政治家族子弟,而威尔逊的出身比较低微,父亲是工业化学家,一度因为失业而生活拮据,威尔逊也是靠拿奖学金才进入牛津大学的,后来成为经济学讲师和统计学家。
他的形象和路数与前几位首相大不相同,更有平民和知识分子气质。
女王的第一任首相丘吉尔。/《至暗时刻》剧照
《王冠》里的威尔逊身材矮胖、其貌不扬,口音很平民化(或者说土气),常穿工人阶级品牌的雨衣,爱吃家常菜肴,显然不擅长社交礼节,在女王面前显得很笨拙。
按理说,他是与女王差距最大、最不可能得到女王青睐的一位首相。但偏偏就是他,凭借相当出色的施政和对王室的捍卫,成为女王最喜爱和尊重的首相之一。
威尔逊因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而于1976年宣布辞职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特意到唐宁街10号参加晚宴,以示感谢他的贡献。除他以外,只有丘吉尔曾享有同样的荣誉。
哈罗德·威尔逊更有平民和知识分子气质。/Wiki
阿伯凡灾难发生的次日早晨,女王的妹夫斯诺登勋爵(Lord )就赶到了现场。这位勋爵原本出身平民,是有名的浪荡子,给王室制造了不少丑闻,但他的平民作风有时也受到赞扬。
电视剧里,他是一个人骑摩托车去阿伯凡的,没有警车开道,没有前呼后拥。上午11点,菲利普亲王也到了,与救援人员谈了话。
但是女王起初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仅仅发出了非常官方口吻、非常套路化的慰问。
女王起初没有亲自去视察阿伯凡灾难的现场。/The
女王身边的人都劝她亲自去视察现场,但不知道为什么她起初不肯去。
有一种说法是,她担心自己到场会影响救援工作:“大家一定会蜂拥而来迎接我,如果我在这个时候过去,或许他们会停止在现场的搜救,有些本可以得救的孩童就有可能丧失生存机会。”
但女王的缺席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批评,女王公开声明的官方口吻也显得生硬和冷漠。这对女王的公众形象来说是一个大危机。这一点我们应当是很容易理解的:国家领导人第一时间到灾难现场去视察,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
八天之后,女王才改了主意,亲自来到灾难现场。
一位目击者描述道:“她走向孩子们,走得非常近,让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的脸庞。……她如此的悲伤,像是快要哭出来了,我看到她用手指划过眼角,拭去了一两滴眼泪。尤其是和孩子们交谈之后,她完全掩饰不住自己的哀伤。”
据说,女王曾经私下对自己的秘书说,没有第一时间赶去阿伯凡,是她统治期间最大的错误:“她认识到了悲痛中的人民是多么渴望见到她,女王的哀悼和慰问对他们来说多么的重要,她能做到的是任何其他人都无可替代的。”
在灾难发生之后的多年间,女王多次回访了阿伯凡并且持续给当地居民写信,可以看出她是一直想要弥补自己的“过失”,减轻内心的不安和遗憾。
屏幕为何热爱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很可能是当代政治人物(当然现在算历史人物了)当中在屏幕上(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得到描绘最多的一位。
据我所知,第一部出现女王角色的电影是1971年的戏剧《特里西娅的婚礼》('s ),讲的是尼克松总统的女儿的婚礼。目前最新的一部有女王出场的电影要算2021年的《斯宾塞》,是戴安娜王妃的传记片。
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英女王需要让王室摆脱信任危机。/《女王》剧照
我们还能轻松地举出很多例子,比如描绘戴安娜王妃遇难期间女王与布莱尔关系的《女王》(The Queen),以及以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为主角的《国王的演讲》。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是乔治六世。/《国王的演讲》剧照
除了《小猪佩奇》之外,另一部动画片《圆梦巨人》(The BFG)中也有女王出场。美国的喜剧小品节目《周六夜现场》( Night Live》中毫不客气地对女王做过调侃,其中女王和菲利普亲王被描绘为在私密场合满口伦敦土腔、粗俗凶悍、类似街头流氓,但在孙子威廉面前却一副温文尔雅的老人的模样,反差非常强烈,女王尤其显得接地气。《南方公园》中多次调侃女王,比如描写女王入侵美国失败之后自杀等等。
除了这些恶搞之外,绝大部分影视作品对女王的态度都是相当尊重的。
这和女王的公众形象一直不错有关系。从来没有人怀疑女王有个人品行的败坏,她一直是英国的道德楷模、稳定器和指南针。这或许就是她深得爱戴的最重要原因。
庆祝女王加冕60周年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的女王》。
至于她的儿子、继任者查尔斯三世(按照中文世界对英国历代国王的称呼喜好,应当是“查理三世”更好),在多年前就以国王的身份被搬上了银幕,即2017年的电影《查尔斯三世》,而且这部电影对他的描绘相当正面。
至于这位古稀之年登基的国王将来会在银幕上得到什么样的评价,我们拭目以待。
·END·
作者丨陆大鹏
编辑丨程迟
校对丨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