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入红尘小说 第14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小说评委点评
“年度杰出作家”提名简介
迟子建《群山之巅》
在《群山之巅》里,迟子建再度将视线焦聚熟稔的北国小镇——— 北地边陲、群山之巅的龙盏镇。小说由一件惊动全镇的弑母强暴案开场,围绕对罪犯辛欣来的追捕,小镇人自身的诡奇故事也渐次展开。《群山之巅》被视为“迟子建三十年创作生涯的一次重要转折”。小说撷取大量新闻素材,将大学投毒案、官场腐败、少女出卖初夜、抗战老兵受辱、注射死刑等鲜活猛辣的新闻事件编织入厚实且带魔幻色调的文本,紧贴时事的写法野心勃勃却不无冒险。迟子建意图描绘“小人物的群像”,层出不穷的人物牵带出枝缠叶绕的故事,以“链式环形”的精巧结构,铺陈一卷卑微、沉默、密实的“长轴的图画”。《群山之巅》突破了读者的期待视野,是迟子建对小说叙事手法的最新探索。
东西《篡改的命》
《篡改的命》讲述了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农民汪长尺在城市受尽磨难,为了“篡改”屌丝之命,他将儿子汪大志悄悄放在不育夫妻叶平山和方知之门前,这个孩子被改名叶方生。汪长尺后制造车祸杀死叶平山,警校毕业的叶方生最后锁定生父即是凶手。《篡改的命》是作家东西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以底层视角写城乡两极分化,小人物以卑微的肉身撞击时代,却被命运碾压得残损不全。小说节奏湍急,语言带有底层的血色和朝气,余华称之为“东莞电影院满地瓜子壳被踩踏时的那种生气勃勃”。人物刻画具有木刻般刀劈斧斫的强烈、夸张效果。冷峻的幽默从语缝里丝丝渗出,荒诞之余亦让人觉出辛酸和警醒。这是一部将根须深深地扎入现实土壤的小说,作者认为,面对荒诞污浊的世界,作家需调动他的“智慧、思想、概括力和穿透力”,为沉沦的人间“发现问题和美”。
欧阳江河《大是大非》
《大是大非》收入欧阳江河2009-2014年创作的一批新作。大是大非,关乎“崇高”的诗歌伦理学:“小的和少的,总是美好的。/美在最小的用处里也是无用的。”《大是大非》里少了崎岖意象和繁复修辞,却多了“风格高于颂歌”的“讽喻”,有一点天马行空,有一点荒诞不羁,有一点假正经的料峭和吊诡。看起来,欧阳江河试图用“绝对诗歌”抵制商业文化,抵制文字的廉价心灵按摩术,已成定式的消费阅读。
张志扬《幽僻处可有人行?》
张志扬不惑之年进入学界,自嘲已是“朽木不可雕,粪土泥于墙”,无论做哲学论文,还是文学评论,“都带一身不驯的野气”。《记忆中影子的回旋曲》是张志扬对所经历的人与事的记述追怀,经验性的感受与描述,与思想性的反省与沉思,勾勒出这位学界“秘密教父”的传奇的人生。张志扬的哲学文字以晦涩著称,这些小品文却亲切富于情味,凝聚着思想的颗粒和智慧的光彩。
王安忆《匿名》
《匿名》长达三十五万字,逾两年磨砺而成:上海某不具名的私企退休员工,被阴差阳错绑至荒山老林,因失忆而剥落文明人的所有属性,不得不展开二次进化式的“荒野求生”。城里的家属展开地毯式搜索无果,无奈之下为他“注销户籍”。而他却在一次山林火灾后被送入乡镇养老院,偶遇当年绑匪……王安忆坦承自己写《长恨歌》或《天香》时,内心总有几分胜算,唯有《匿名》写完后,却觉得困惑。《匿名》情节简单却内容庞杂,叙事之外罗织大量梦境、意识流、联想、通感和幽晦的哲学思辨。作者不追求叙事的乐趣,而是执着于将文明与野蛮、时间与空间、现实和历史、语言与思维等议题一一详加叩问,身段高蹈,观念肆意生发,每每将读者引入语流的漩涡和意义的迷宫。
采写:南都记者黄茜
点评:没有针尖的痛,人凭什么飞翔
文│周立民(提名评委)
阅读感觉是诚实的吗?如果它是诚实的话,我可以说自己是硬着头皮读完王安忆的《匿名》吗?或者,再问一句:我们的阅读鉴赏力如此分裂吗,分裂到对一部作品的基本判断无法形成?我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只好偷偷懒,把这一切交给时间。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跨界进来的张志扬,《幽僻处可有人行?》是他的“阅读经验”,也是三十年来心路历程的记录。尽管,已经很诗性,但我还是说它的思性更多。尽管这里的片断充满着灵光一现的碎片,然而哲学家解释、思辨的冲动,还是让我觉得文学有它自己的边界和面貌。还是让文学归文学,哲学归哲学吧,对于这个时代,文学更需要“痛”,需要痛感的肉身。
在“词”与“物”的关系追究中,欧阳江河容易迷惑我们,仿佛语言大于内心的痛感。他的诗句更多呈现的是公共事物,他的野心当然不止于此,他也在招魂历史、指向未来。“凤凰向你走来,浑身都是施工。/那么,你会为事物的多重性买单,/并在金钱的匿名性上签名吗?”《凤凰》的“当代性”、降了温的诸多隐喻,让艾略特的《荒原》在我的阅读中不时闪回。
他写过:“真正震撼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可以是/最弱的,最温柔的。”(《一夜肖邦》,同前第38页)他追问过:“但是,人的痛在哪里呢?/这针尖的痛,没它,人凭什么飞翔?”(《江南引》,同前第210页)在一个“浑身都是施工”的时代,不仅有痛在哪里的问题,还有痛是不是被置换的问题。
东西的《篡改的命》置换了我们的痛,也在消费大众对于底层的情感,我不能说汪长尺的命运是虚假的,那不是评价小说的标准,我感到的只是这是一个电视剧本,里面有可以吸引大众“观看”的景观,而小说的自足世界,作家并未建立起来。或者说,用这样的人物命运表达一下作家的义愤和立场,太浪费小说的功能了。
迟子建的创作越来越自我,也越来自由。一个找到自我的人,从来都不是固守自我,而是不断突破自我,所以《伪满洲国》、《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虽然都是迟氏制造,可是,你并不能把它们生硬地放在一起比较。《群山之巅》里,小说家在故事的编织上用尽心力,她仿佛是一个皮影戏的高手,在人物出现的一瞬间,在每个片断中,都不含糊、不模糊,手起手落间让我们直面人物的手舞足蹈。我喜欢小说里有一个安雪儿这样的人物,它让这部小说超越推理小说,也让纷繁纠结的现实遮挡不了我们对命运的思考。
一个人只有是自己,痛疼与兴奋,忧伤与欢喜,才是可感的、真切的、丰沛的。一部作品容纳了这些感觉,语言和文字才有神经、肌肤、骨骼乃至神韵。文学的野心不必太大,有针尖的痛就可以带我们飞翔。
“年度小说家”提名简介
路内《慈悲》
路内的作品风格风趣却带丝丝伤感,语言清丽却不乏深刻思索,故此“常让人微笑着读他的文字,却忍不住悲伤”。路内的成长,熏陶于工厂、商店、电台等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中,独特的经历炼就了独特的文字。文本透出这个时代年轻人骨子里的痛彻心扉的忧伤和孤独。工人题材的作品《慈悲》,以水生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工厂时代的巨幕。化工厂职工悲欢离合、生死浮沉,残酷的生活像是一只铁腕,消无声息地扼杀着命运,但人性的慈悲和隐忍的爱并没被压抑至死,反而弥漫在作品的一字一句中。这一部部作品,见证了路内的成长,书中的文字,让青春期的疯狂得以安放。
任晓雯《生活,如此而已》
现代主义色彩充盈在任晓雯的作品中,她笔下的生活并非生活,而是蚂蚁般微小个体的求生,是生存于底层社会的窘困。正如评论家张柠所说,“任晓雯的小说叙事,既有强烈现实关怀,又不囿于现实逻辑的束缚。她编织着叙事的‘阿里阿德涅之线’,引读者走进生活现场,并领他们穿越现实的泥淖,走向一片未知的光晕之中。”《生活,如此而已》讲述了“胖女孩”蒋书的另类的成长故事:幼年的淡漠,青春期的孤寂,大学时期的压抑与风雨飘摇,毕业后更是遭好友和男友背叛,因此蒋书于无望的屈辱狂怒之中,把好友的裸照放到了网上散布以报复。灵动风致的语言,延续了一贯的精细绵密,而情节积淀后的从容与臻熟,更体现了渐趋朴素简洁的创作风格。书中小说的故事饱满,语言舒展,许多句子都让读者需停下一顿,以作回味。
何顿《黄埔四期》
何顿是率直晓畅、充实朴素语言风格的代言人,而这种直白外衣下,是叙事技巧上的针脚细密,穿插与勾勒、细节与轮廓,无一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学功底。《黄埔四期》,是一部只写战斗、不写胜利的小说。抗日军人的为国捐躯、勇猛向前,国民党军队的排斥异己、争功诿过,为读者呈现了自北伐至改革开放的历史。此外,作者笔下的黄埔学生在解放战争中顺应历史潮流,率部和平起义,经历了政治生活中的种种悲欢。著名评论家黄德海道:“何顿凭自己的一支笔,走入历史的深微之处。”文学与历史之间,何顿架起了一拱石桥。
薛忆沩《十二月三十一日》
《十二月三十一日》是薛忆沩的最新中篇小说集,书写了主角X的三个十二月三十一日,分别为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最后一天,这三天勾勒了这三个时代的轮廓,可视之为“激情”、“疏离”与“遗弃”这三种生存状态的关键词。在薛忆沩的笔下,这三个十二月三十一日作为三个迥然不同的时代的缩影,向读者勾勒了碎片化的色彩纷呈的片段,并将之黏合成一幅具有社会各个侧面的时代长卷,生活在其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这部作品中热闹地存在着,其中灵与肉的战争,肉体的胜利,宣告了灵魂被遗弃的孤寂。
弋舟《我们的踟蹰》
在《我们的踟蹰》中,女主人公李选的情感踟蹰于领导张立均与画家曾铖两人之间,三人在缠绵不清的关系中都踟蹰不前。弋舟在字里行间检视自己这一代人的青春岁月、爱恨情仇。在这个以香车宝马定义“爱”、以“非诚勿扰”评判“爱”的时代,现代资本的诱惑渗透入人性的情感中,交易似乎成为了相爱的条件和方式。然而,弋舟在此踟蹰之下仍用文字和情节与读者孜孜不倦地谈论着爱,证明了人类骨子里对于“爱”有一种本真性的渴求。
采写:南都记者 颜亮 实习生 曹晓倩 刘佳怡
点评:逆光中的亮影
文│黄土路(提名评委)
这五部小说,是从十一位提名评委提名的43部作品中,经三轮投票产生的。
何顿的《黄浦四期》是一部直面中国百年历史的长篇力作。历史往往不忍卒读,而我们往往也看不到最真实的历史。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历史是无法回避的,好作家不会是谎言的追随者,而是真实的追随者。在《黄浦四期》中,真实即是对那些抗战中的牺牲者的尊重。小说写的是黄浦军人贺百丁、谢乃常、何绍晖、曾冠雄、刘于一、郑志宏等,自北伐起跌宕起伏的命运,上海“一二八”抗战,淞沪大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一二次会战、昆仑关战役、赴缅参战、中条山会战、豫中会战……枪林弹雨,你死我活,透着战争的压抑和残酷。何顿写战争,可歌可泣,但他却不是写“英雄”,而是写真实的人生和情感,每个人物,既是血肉之躯,也是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在“70后”的写作者中,路内的《慈悲》同样是一部努力还原历史的沉淀之作。何顿的《黄浦四期》是大历史,人物都是战场上有名有姓的人物。路内《慈悲》中刚是是苯酚厂的普通工人,是他的父辈。水生、玉生、根生、复生……每个人都在遭遇,却一直承受。他们饿死,病死,累死,是大地上的无字碑,是游荡着的孤独和痛苦的灵魂,如若尘埃。路内的写作克制,隐忍,文字里透着人世的荒凉,就像玉生说的,人一到三十岁,就会变得荒凉了。荣华富贵也好,贫穷落魄也好,当生命中那些中药的气味,化工厂的气味散了,人也就不在了。
弋舟近年的写作进入井喷状态,他的《我们的踟蹰》则切入当下人的情感,揭开浮华生活的背后,每个现代人昭然若揭的伤疤。应该说,这是一部伤痕文学。不过它是情感的伤痕。渴望爱情,却不再轻易相信;幸福不过是在别人眼里,伤疤却不能说出。这或许就是当下人情感的灰暗地带。它背后的势力,就是巨大的资本市场和权力的媾和,在这些面前,他们往往是无力的。这就是一个踟蹰的时代。
薛忆沩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是一个有趣的文本。它来自作者三次重写的三个《十二月三十一日》的组合,分别叙述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天、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天、二十一世纪头十年的最后一天,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故事。事实上,“×”第一次经历的“一个年代的最后一天”是六十年代的最后一天,医院的高音喇叭里正在传出七十年代的第一篇元旦社论。所以作者所选择的三个“十二月三十一日”,都是历史的见证。
任晓雯的《生活,如此而已》不是一个名叫蒋书女孩的成长史,而是一股日常生活的细流,不时地泛起波浪,但总是瞬间消失。时间一点一滴地改变着每一个人,使她们的容貌和命运发生了改变。这是一种无能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任晓雯《生活,如此而已》中的蒋书,最终也会像路内《慈悲》中的复生,她穿着红色的汗衫,在山路上奔跑。她跑得像一头母鹿,最终会跑到阳光里。
“年度最具潜力新人”提名简介
蔡东《我想要的一天》
蔡东,80后作家,现居深圳。
蔡东的小说以城市书写为主,对城市文明展开反思,致力于对城市经验的开掘和表达。她的作品显示出一个年轻作家的深度、情怀和艺术才华,是当代城市文学领域的丰美收获。她将短篇小说的“精深”发挥得淋漓尽致,透视着人心和人性的丰富、幽暗与曲折。其写作立场是知识分子式的,既有对人物现实困境的精准描画,又有对生命绝境的形而上的思考与叩问。她书写的并不只是此时此地的现实,她在努力切近我们的精神疑难,切近那些深夜里我们孤独一人时的辗转反侧。
张怡微《细民盛宴》
张怡微,1987年生于上海。现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长篇小说《细民盛宴》最初发表在《收获》长篇专号2015年春夏卷。少女袁佳乔在爷爷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继母,从而与之延展出一段复杂的人情往事。在与继父、继母、继母之子、公婆等心酸复杂的相处中,袁佳乔不断以自卫和偏见抵御着人情冷暖的考验。面对复杂的家族关系,她痛苦而顽强地坚守着自己最初对于原生家庭的爱。在对生父、生母的情感旅程中,一再期望又失望,也找不到家庭瓦解后自己恰当的位置。历经了一场又一场或悲或喜的家族盛宴,她蓦然回首时发现,漫长的成长中不期然的点滴,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原相。细民自有深情,盛宴却甘苦流溢。
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1983年生于沈阳。工人子弟。
《平原上的摩西》中庄树和李斐是邻居,小时候的庄树相当顽劣,李斐则一心跟着庄母傅东心学习文学,追寻理想中的世界。1995年,因为拆迁,两家分别,李父下岗,李斐从此杳无音信,同年,本市连续发生多起抢劫出租车杀人案,警察蒋不凡执行钓鱼行动,重伤不治,凶手在逃。十三年后,曾经的供销科主任庄父庄德增已是成功商人,庄树成为刑警,参与侦破一起袭杀城管案,他发现此案和95年的旧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记忆泛起,真相的尽头,等待他的会是什么?他也迎来了和儿时伙伴重逢的时刻。作家田耳称道此小说具有足够的“烧脑度”,有“复调性质”,时空“阔大繁复”,“文字里古典意韵与现代精神,某种程度上达到冰炭同炉,产生的张力极大”。
蒋峰《白色流淌一片》
蒋峰,1983年出生,长春人。
在剧烈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白色流淌一片》里的人物跨越了漫长的三十年。以主人公许佳明为视角,从希望、告别、成长、信仰、占有欲与梦想六个主题衍生出六个人生阶段的故事,既相互牵连,又独立成篇,从一个个侧面展现了从八十年代至今的时代镜像。许佳明的一生不仅是一代人心灵图景的变迁史,更是让读者读懂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入口。他活得足够老了,癌症晚期,死后的保险金比他的命还重要;他,生下时就哑了,一生从未讲过一句话,却把继子当作这世界最后的善意;她美丽过、值钱过,在年老色衰时嫁给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她终于不必再听话;她自杀了,带着肚里的孩子一起,他们的年龄加在一起还不够理解周围的恶意;她可以放弃的东西很多,比如钱、未来、善良、自由,甚至尊严,除了一个人;她本应过上幸福得俗套的生活,却因他的命案不停地逃亡……这些故事围绕着许佳明短暂的一生展开,或者说,许佳明的故事围绕着这些人展开。
江汀《来自邻人的光》
江汀,安徽望江人,1986年生,2005年开始写作。毕业于青岛理工大学,现居北京。《来自邻人的光》是诗人江汀2007—2014年间的作品结集。这本诗集可视为几年间写成的一部教育小说。它拥有日常与精神的聚合、经验与超验的同一,并且维持表面的质朴和自然,最终凝聚在光的意象里。光源来自童年,来自典籍和梦境。“面对如黄灯一般悬着的历史,我想起一些话语,但此刻不再重复它们。随着这本书的成型,我的写作面貌会被短暂地定格一次。感谢我的父亲和母亲,感谢我的友人们,我向他们致意,为了他们发出的光。”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朱蓉婷
点评:那里有光
文│王小王(提名评委)
在第一轮提名时,新人奖的提名最令人兴奋,我们多数是做编辑的,对文学新人辈出的喜人局面总是怀着职业感的期待。他们的名字列到提名表上,仿佛就在展现着文学的希望。到了第三轮,这一项也最令人难以取舍,像创作一样费心力,像等发表一样的心情等结果。因为知道,对一个新人来讲,在他写作的最关键阶段,一个重要的大奖将是非常大的鼓励和推动。
最后入选的五个作家是蔡东、张怡微、双雪涛、蒋峰、江汀,都是近年有着强劲创作势头的,他们的入选作品即使放在更大的范围去衡量,也都是2015年不可忽略的重要之作。蔡东和张怡微都是女作家,她们的写作共同呈现了女性作家精微细密的艺术美感和曲径通幽的叙事魅力。但她们又是不同的,有着鲜明的个人标记。蔡东小说集《我想要的一天》中的六个小说在首发时就曾引起过震动和感叹,放在一起,更显示出集束式的力道,可以看到她清晰的思考脉络,她不是用文字来描述人生,而是用文学对抗着现实。
《细民盛宴》是一部长篇,张怡微的写作被评论为有张爱玲的神韵。在这部小说里,她对世情的剖解更具张爱玲式的狠厉。张怡微的文字如薄利的刀片,看似参透红尘,又以一片玉壶冰心在“冷”与“绝”的背后,表达着对“暖”和“真”的呼求。
双雪涛的“出道”突然而迅猛。这次提名的作品《平原上的摩西》是发表在《收获》上的一个中篇。小说将一个故事拆解成多个视角,由此进入到了事件的中心,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案件,而是整个人生。人物的命运在某一个点神秘地汇合,除了那持续而来的叙事惊喜外,也让人慨叹到宿命的悲欢无常。
蒋峰的长篇小说《白色流淌一片》构思巧妙,各章内在关联又独立成篇,分别作为中篇在《人民文学》《作家》等刊首发,且每一次的发表都掷地有声。蒋峰是那种天才型与思考型混合的难得之才。《白色流淌一片》里有沉重的悲情,他写了最底层的生活、最悲惨的人生、最无法回首的痛失,写了贫穷,写了苦难,写了孤独,写了绝望,然而,小说却呈现一片人性之美。这是一个作家最为可贵的能力。
江汀的入围也令人惊喜,在众多小说新秀的重重包围中,他以一部诗集《来自邻人的光》脱颖而出,也让人欣欣然看到了中国诗歌荣光的承继。这部诗集以时间为序收录了江汀从2007年2014年末的部分诗歌,这样的排序也让人清晰地看到了他的成长。后期的诗歌依然携带着最初的激情,却抖落了束缚的书卷气,更为贴近现实与内心,融汇着日渐丰厚的哲思,更有温度,也更有奇谲的启示。
当然还有遗憾,比如祁媛、张忌、彭剑斌、孙智正、茱萸、张敦等等,肯定也还有一些我不熟悉的新秀———但奖项是有限额的,而文学之路却宽阔无边。
——资料据《南方都市报》整理
中篇小说
北地爱情__邵丽
(选自《人民文学》2016年第1期)
小包袱__葛水平
(选自《长江文艺》2016年第2期)
告密者__鸿琳
(选自《福建文学》2016年第1期)
场景__张惠雯
(选自《上海文学》2016年第1期)
和影子赛跑的人__杨仕芳
(选自《天津文学》2016年第1期)
短篇小说
白先勇
(选自《上海文学》2016年第1期)
万用表__苏童
(选自《钟山》2016年第1期)
畜生__麦家
(选自《十月》2016年第1期)
云柜__邱华栋
(选自《当代》2016年第1期)
久别__走走
(选自《山花》2016年第1期)
草木爱情__寒郁
(选自《红豆》2016年第1期)
开放叙事
甲胺磷__学群
(选自《小说林》2015年第6期)
我们身体里的农药(创作谈)__学群
封二专题
作家现在时:迟子建
《小说月报》2016年第3期,2016年3月1日出刊,总第435期
2016 小说月报有您更精彩
创刊于1980年的《小说月报》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进步皆得益于广大读者的关爱。为了以更丰富的内容、更精美的形式服务读者,诚邀读者对本刊的内容与形式进行评点,您对刊物有何意见与建议,欢迎联系编辑部邮箱或通过小说月报微信平台留言。期待您发出自己的声音。
《小说月报》邮发代号6-38,每月1日出刊,定价10元;《小说月报》增刊邮发代号6-139,每年4期,定价15元。
《小说月报》在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销售。订阅可咨询所在地邮局(所),网上订阅可至邮政报刊订阅网()、杂志铺网店()、当当网()或百花文艺出版社淘宝店()。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