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斯理原著小说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去世,终年 87 岁

“我要跟你们说,来生再见!”
人性往往复杂,这里单从小说作品角度来看
倪匡真的是读书时候的回忆了,估计也是很多人科幻小说的启蒙作者。
我高中是军事化管理学校,管得极严,那会儿最大的放松消遣就是偷偷在学校小书店租一本卫斯理,晚上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
我就是这样看完了卫斯理系列,甚至我看的第一本亦舒作品都是《南星客》,一个外星人的爱情故事,我还跟朋友调侃,说亦舒写言情都要学她哥的套路。
有一段时间我还特别迷他写的鬼故事。
虽然阅读面宽了点以后,再看他的作品未免有点嫌弃那种套路化,但是他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起名字那种冷幽默,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关于他的武侠世界:
1、罗织故事的能力,以及脑洞、想像力非常优秀,但是世界观以及逻辑能力往往相对于金庸来说要逊色一些。
2、看倪匡的书有点像看电影一样,剧情跌宕起伏,百转千回,承接得非常好,很多情节写的非常细腻,也有读者觉得啰嗦,毕竟各花入各眼。
作为读者,对于他没有在武侠领域深耕表示非常可惜,不过就我看过的他的几本长篇(《六指琴魔》,还有一本署名古龙的《英雄杀手系列》)来说,比金庸等大家的作品也不相上下。
当然也有传闻金庸出国期间《天龙八部》的连载是倪匡代写的。
关于是否是时代造就英雄?
很多人觉得因为倪匡那个时代并没有类似题材的说风起云涌,才能让卫斯理系列得以大火,如果放在现在,连签约的资格可能都不够。
那么如果用现代的小说标准来评判下。
我们比较熟悉的两个概念,叫“黄金三章”和情节关联度。
那么,所谓的黄金三章,其实就是万把字的时候,也是一个铺垫套路的过程,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脉络,也要将故事的冲突展现出来。
有冲突决定了是否有情节,这决定了开头的内容是否能让读者啃下去,也决定了一本小说的成败。
而每个章节之间的情节缓缓相扣,是否能逻辑自洽,其世界观和关联度能不能读者继续看下去。
按照记忆中的倪匡作品情节点,其实也不难看出他的作品放在网文的时代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
或许写小说真是一门奇怪的职业,故此引起无限好奇。
有朝一日真正成了名,倒也简单了。
试想有人跑到大作家面前去问:“请问你做哪一行。”他只需答:“我是倪匡。”一点也不暧昧,立刻身份大白。
江南四大才子已有三人离去
又一段时代的弦音截止了,一路走好。
